财经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1-10-16 17:46:12
在10月16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暨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年会(2021)”上,上海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管理部主任仇忠亮以“强化主发起行履职,引领沪农商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为题,做了精彩发言。
他说,沪农商村镇银行是上海农商银行为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发展而设立的。2009年在崇明县设立了上海市首家村镇银行,随后又于2011年在山东、湖南、云南三省和北京、深圳二市批量发起设立了34家村镇银行,合计家数达到35家,形成了“东中西有机结合,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战略布局。截至2020年末,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共有营业网点72个,其中分支机构37个。总存款余额252.52亿元,其中储蓄存款占比52.74%,总贷款余额158.05亿元,涉农贷款占比71.77%。
据仇忠亮介绍,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从无到有,走过了一个从粗放经营到科学管控,从盲目发展、问题频现到专注小微、转型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发展期(自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以资本回报率为导向,快速推动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营业绩,在管理中忽视了风险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经营情况不甚理想。 (二)改革脱困期(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不良贷款、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等多种问题参差交织,通过坚守市场定位、完善内控制衡机制等措施,村镇银行逐步走出困境。(三)转型发展期(自2019年1月至今)对标先进同业,强化经营管理,加快结构优化,努力建设成为“小而美小而优”的村镇银行。
仇忠亮表示,沪农商村镇银行这几年从陷入困境到成功脱困并实现转型发展,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主发起行帮扶是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将主发起行的比较优势与村镇银行发展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主发起行品牌声誉的溢出效应和批量化管理的规模效应。在部分村镇银行出现经营困难后,上海农商银行采取了资本补充、不良收购、结对帮扶、人员支持、流动性支持等多方面的救助措施,帮助村镇银行快速扭转摆脱经营困境。在村镇银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又制定了新三年发展规划,加强战略引导和并表管理,促进了村镇银行的稳健经营。
(二)有效管控是促进村镇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前期,部分村镇银行因经营不善被监管机构划归为高风险机构,究其根源是有效管控上出现了问题,造成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内控制衡缺失、风险管控不力。因此,近年上海农商银行将主发起行控股管理与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相结合,对村镇银行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度改革。一是加强党对村镇银行的全面领导,发挥村镇银行管理部党委的决策作用;二是将有效管控机制融入到村镇银行公司治理中,做到精准纾困、实质有效、长期管控;三是加强考核监督效力,激发村镇银行的内生动力。四是防控风险,通过建立独立的首席风险官机制等改革,盘活存量、严控增量,帮助村镇银行严守风险底线,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相关举措的快速落地,加强了上海农商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有效管控,村镇银行依法合规经营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是村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开业初期,部分村镇银行因偏离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盲目片面追求规模和扩张速度,盲目垒大户,导致成立不足四年便开始大量出现信用风险,个别村镇银行甚至资不抵债。2017年以来,上海农商银行根据村镇银行当地市场特点和自身条件围绕支农支小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不断探索适合村镇银行的特色发展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持之以恒加以引导,资产结构质量得到持续优化与提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不仅是监管的要求,也是沪农商村镇银行历经十多年经营的实践选择,更是沪农商村镇银行自身差异化经营发展的生存之道。
(四)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县镇、三农经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人才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近年,上海农商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能攻善战、乐于擅于服务小微三农的小微队伍。这支队伍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下沉业务重心,具有深厚的小微金融服务情怀以及坚定的小微金融服务信念;这支队伍也要以“农”为根,以“信”为本,懂农业、爱农村,以强烈的“三农情怀”拓展业务、服务村镇;这支队伍更要紧贴网点周边村居、行业、市场招聘,不惟背景、不惟资源,发扬“奋斗者精神”走出一条普惠之路。目前,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共组建了79支、370人的微小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五)高效贴心是村镇银行赢得客户的法宝。后疫情时代,村镇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大中银行不断下沉业务和客户重心,而村镇银行网点单一、市场影响力小、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夹缝里生存。我们靠什么赢得客户?高效便捷是我们的服务特点。“简单、方便、快捷,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满意为宗旨”,是我们服务客户真真切切的态度。贴心亲民是我们的待客之道。我们在客户前、社会中的形象鲜明,“本地化、接地气、有感情、有温度”,是客户实实在在的口碑。
(六)科技赋能是推进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近年,上海农商银行持续整合科技资源力量,科技赋能村镇银行,推动村镇银行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满足监管要求,高站位统筹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实现利率报备监测分析等报送系统上线,持续探索运用科技支撑作为落实监管要求的优化路径。二是响应服务需求,发掘资源禀赋的内生优势,脚踏实地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风险可控的创新,接入超级网银和借记卡直接绑定支付宝、微信,找准时机和发力点,延伸村镇银行服务半径,积极打造数字化、智慧化运营模式。三是提高服务效率,通过搭建全新的微贷系统,嵌入二代征信查询、报送技术手段,优化升级移动终端(PAD),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好能力储备。
对于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仇忠亮说,上海农商银行将致力于把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打造成为主发起行的“亮点工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大力推动村镇银行争创一流、高质量发展。
(一)主发起行层面
1.集团化服务。切实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履行好大股东职责。一是加强并表管理,对村镇银行的战略规划、资本管理、定位引导、审计监督、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工作,持续开展全面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二是加强专业化指导,增强对村镇银行战略执行、制度体系建设、内控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保障支持,主发起行各部门多方联动,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渠道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的支持。
2.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将精细化管理的细节要求贯穿于各项业务流程和环节之中。着重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经营预算、资产负债、资产定价、成本效益等方面的管理。真正做到防风险、降成本、强监督。
3.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有信仰、精业务、讲协作、能战斗”的三农小微队伍,使之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坚强保障、发展基石和最宝贵的财富。要完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人才培训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干部任用体系;管思想、管作风、管行为的员工管理体系;导向明确、科学公平、多劳多得的考核激励体系。
(二)村镇银行层面
1.市场价格战中闯出新路子。持续优化存贷款结构,提高经营收益;主动加强利率管理和科学定价,提升贷款议价能力,以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赢取客户的信任。
2.稳健经营中全面控制风险。加强对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道德风险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努力降低经营风险。
3.业务发展中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可持续。坚守做微做小、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深耕本土、专注主业,坚持开展网格化营销和厅堂营销。寻找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市场“蓝海”。
4.特色文化中形成发展软实力。培育沪农商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奋斗者文化、阳光信贷文化、合规文化、团队协作文化和服务文化等五种企业文化,逐步建立内有向心力,外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促进村行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