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1-11-17 07:46:42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这首《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歌曲,描绘了太行山中游击健儿们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浴血奋战在巍巍太行山上,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依托有利地形,特别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侵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极其艰难、复杂、曲折、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太行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3年过去了,这首歌依旧是太行山人民时常哼唱的一首歌曲,它不仅传颂着太行精神,还吟唱着今天太行山革命老区在金融力量的支持下,迎来的新产业、新发展。近日,《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山西长治市部分县区,感受到了这属于太行山的金融温度。
昔日抗日主战场 今日旅游新热点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武乡是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革命圣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在这里长期驻扎,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战斗和生活,组织指挥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战。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9万余人参加了各类抗日团体,有2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守住阵地,红旗必须飘扬在高地上!”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呐喊声,一个个八路军战士跃出战壕,冲向敌阵……大型红色实景演艺《太行山上》,以巍巍太行山为背景,以《八路军总部作战地图》为蓝本进行总体设计,将独创的机械舞台与红色课堂结合,打破传统观演的局限性,将“浸入式”与“坐看式”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实景观演方式。“这是武乡县加快建设文旅项目的一个缩影,这更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武乡县副县长李颖说。不仅如此,在人行长治市中支的指导下,人行武乡县支行组织全县金融机构向红色旅游产业精准发力,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980万元,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链条”发力。
据了解,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武乡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乡村旅游融为一体,开发出了多条精品线路。
同时,已新建农家乐30个,住宿接待床位达到6000张,以红色旅游公路为主轴,建成五村禾田小镇、李峪村魔幻小镇等旅游服务驿站10个,创建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太行人家”。截至今年上半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2%,全市排名第一。全县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8.31万人次,门票收入274.56万元,景区总收入370.32万元,较去年同期成倍增长。
发展普惠金融 “黄小米”成了“黄金珠”
近年来,全县发展优质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260家、小米加工企业30余家,每斤小米线下价格由示范初期的4至5元提高到现在的6至8元,线上网销价每斤保持在10至20元,中档小米60至80元,高档航空特供小米168元,总体价格水平高于全国、全省30%左右。2020年,武乡优质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4000万斤,平均亩产400斤,年销售额2.4亿元。在电商助力下,全县小米产业持续发展,由过去的卖粮难变成现在的供不应求,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全县建设乡镇(村)电商服务站233个,覆盖率达到86.6%;建设农村物流配送点260个,覆盖率达到96%;累计开展电商技能培训226期19736人次;建设微商村100个,扶贫创客小院51个;培育微店5495个、淘宝店1062个。2020年,全村实现电商交易额3亿元,比2014年的2950万元增长10倍多,其中,武乡小米、核桃、黑花生、小杂粮等农产品网销达到9800万元,比2014年的1813万元增长5倍多。
而在这背后,正是人行长治市中支多年发展普惠金融的努力。该中支党委书记、行长郭光灵带头组织推动,在辖区大力推广新兴支付业务,围绕“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从2021年6月起,他们组织11个县开展“一村一品助推产业发展,新兴支付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同时,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使用效能,运用多种模式打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其成为集宣传、营销、服务、集贸、文化为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为农村百姓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切实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10月,长治市辖内累计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3887个,开通的惠农终端共办理业务4581笔,金额915万元,其中,转账1125笔,金额630.1万元,取款3456笔,金额284.9万元。
架起金融服务“连心桥” 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
1945年,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爆发,主战场就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如今,还是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正在进行着一场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这里的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来完成,农户只要交纳一定的农资费和托管费,就可以等待收获了。这一做法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样种好地这些难题,开创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
“全凭信贷资金的参与,全靠当地金融部门的支持。”当《金融时报》记者问及将农业生产托管做大做强的关键点在哪里时,屯留区农经中心主任侯学增不假思索地说。
如何培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机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人行屯留支行在人行长治市中支的指导支持下,率领辖内金融机构与当地农经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此后,人行屯留支行积极参与并指导相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了“长治市屯留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会”和“长治市屯留区粮食行业协会”,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地走出了覆盖山地、丘陵、平原全地域服务的农业生产托管“屯留模式”,即政府搭台、协会引领、金融助力、保险护航、服务主体唱戏、群众广泛参与,同时实行了全区域覆盖、全链条服务、全要素集聚、全模式托管、全方位振兴。
这一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将“屯留模式”列入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2021年8月30日,山西省深化农业生产托管现场推进视频会在屯留区进行观摩,并决定将农业生产托管“屯留模式”在全省予以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屯留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打通了金融服务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把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弘扬冀南银行精神 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在革命老区山西省黎城县,现有重点红色遗址558处,涉及150个村,是全国最大的红色遗址群,堪称“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山西省黎城县小寨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红色银行,历时9年,发行冀钞2000余亿元,在支持根据地生产、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
近年来,黎城县金融机构大力继承发扬冀南银行“马背上的银行”“挎包银行”的精神,立足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红色旅游、黎侯古城建设等转型产业的发展,使山西省少有的“无煤县”率先蹚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在程家山乡范家庄村,《金融时报》记者遇到了脱贫户武香兰,她说:“安装光伏后,每年除去偿还贷款本息后,收入净增了5000元。”据统计,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金融机构共发放光伏贷款2428万元,仅此一项可增加农民收入250余万元。该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靳伟说:“近年来,黎城县在脱贫攻坚中不但实现了全县3532户7923名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而且还大力发展了连盛集团百万只旱鸭项目、黎侯宴文化产业园、新大牧业5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以及光伏产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冀南银行印钞一队旧址时,这里的维护改造基本完成。据负责维修改造的黎城县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负责人申金喜介绍,多年来,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该公司成为该县最大的利税大户,年实现税收达8000余万元,解决当地人口就业3000余人。近年来,该县金融机构把红色旅游项目作为重点领域,累计投放贷款达2020万元,支持了黄崖洞、小寨村、孔家蛟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的维护改造,成为群众休闲旅游和红色主题教育的主要场所。
在黎民广场,《金融时报》记者遇到了正在跳广场舞的李秀兰,她向记者讲述了黎城县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19年以来,农发行黎城县支行大力支持黎城棚户区和人居环境项目工程改造,共投入贷款7.45亿元,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美丽的北坊沟中阳公园,新修的黎民广场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保留了明清风味的黎侯古城夜色迷人、游人如织,老城、新城、古城“三城一体”,大县城框架初具规模,绿色、特色、红色、创新成为黎城县发展新常态,革命老区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巍巍太行山,纵横八百里;滔滔漳河水,蜿蜒千道湾。我们看不够的是太行的美景,听不够的是漳河的涛声,体味不尽的是老区人民炽热的情怀,感慨不已的是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们相信,在各级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活水将源源不断润泽太行山区,老区人民将在金融支持下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