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这三个行业迎来赚钱新风口

风投 来源:正和岛 2020-07-06 10:39:23

2020年,全球各地“黑天鹅”频频起飞,作为其中最大的一只,新冠肺炎的爆发让世界各国重新重视起本国的制造业经济。

此次战“疫”的胜利,离不开14亿中国人的勠力同心,更让我们看清了中国制造的了不起,小到一只口罩的生产,大到一所火神山医院的落成,映射出的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中国制造,真的被人彻底了解吗?

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的口罩供应速度不仅震惊了全世界,更让中国制造优势尽显。

纽约州长科莫在谈到防疫物资时曾表示:“我们需要口罩,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防护服,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防护面罩,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呼吸机,还是中国制造的。新阶段我们需要检测试剂,依然是中国制造的。”

如果中国制造是一支大部队,在进行一场大型战役,前面有100个进攻方向,当然不可能每个进攻方向都战无不胜,都推进顺利,我们需要先知道总体进攻态势如何。

登陆世界银行数据库,我们可以发现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总体情况。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关键节点有:

2004年超过德国,2007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

2014年以3.18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的2.9961亿美元(其中美国2.039万亿,日本9575.5亿)。

2017年美日德总和3.985万亿美元,而中国第二年(2018年)为4.003万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到,2017年的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比重,从2008年的14.45%上升到了27.07%。而与此同时,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大国除韩国外,份额几乎全部下滑。

这表明,中国份额的上升,并非纯粹的横向扩大产业规模,同时也挤占了发达国家的份额,意味着中国中高端产业正在升级。当然,中国提高的12.62个百分点,除了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外,还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夺取了一些份额。

我们合理估计,2019年中国占全球比例会超过29%,超过美日德之和。因此,中国制造的进展,整体上是乐观的。

具体例子也并不难找。比如:

在全球竞争中,随着大型太阳能面板制造企业Solar world于2017年被收购,德国太阳能面板全行业破产。

太阳能电池片的丝网印刷机,占绝对市场份额的原本是美国应用材料旗下的Baccini、德国的Asys、英国的DEK,但随着中国迈为公司的崛起,而江河日下。2017年,迈为市场份额超过全球70%。手机电池,2008年索尼是苹果手机电池的主力供应商之一。如今,苹果手机供应商全部为中国厂家。

按中国制造业的增速来预测分析,10年后的203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会超过40%,甚至可能达到50%。

除了上升趋势和整体态势,全球独一无二的全面性、高中低端全方位参与竞争,更是中国制造的巨大优势。这也是14亿人口体量的超大规模决定的。

中国制造业现在在人均产值上已经和发展中国家拉开了差距,同时又离发达国家还有距离。我们已经处于往前一步就是发达国家的阶段。

2025年前后,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制造业产值将迈入发达国家最低门槛,中国模式一定会被写进人类历史产业升级的教科书。

中国制造:2大优势,3大挑战

习惯于贬低中国制造的人,已经形成了一套逻辑体系:“外国不是技术上造不出来,而是主动放弃”“主动放弃的原因是因为利润低,附加值低,所以进行产业转移给中国做”“中国制造处于全球最低端,都是组装货”。

听到这些错误信息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觉得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中国制造的优势早已不再是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宽松的环保要求或者巨无霸式的生产规模,而是供应链。

优势一:完整的供应链和高效的物流体系

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以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通俗点说,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

现代制造业产品涉及无数零部件和复杂工艺流程,需要完整的供应链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产品的最终质量。

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地域优势实现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构建起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优势二: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让中国速度震惊中外

抗疫期间,我们仅用10天时间就建成了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基建狂魔”震惊世界。

从紧急命令、到施工图纸,从工程集团动工到国家电网蓄电,从通讯公司的信号覆盖到油、水、粮的供应,从电子通讯设备到专业医疗设备……创造奇迹的背后,是强大祖国举世无双的资源调动能力和坚决彻底的执行力。

此外,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9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5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501.2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4.96万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除道路外,中国在机场、港口、管道、电力、网络等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已经竣工或全力开工,推动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

这些都将为中国制造提供巨大基础设施红利。

完整的供应链和工业体系、全方位参与中高端产业竞争、世界产业链中心向中国市场转移……不可匹敌的竞争优势下,中国制造同样面临着东南亚多国在低端制造领域的追击以及欧美和日韩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阻击,升级之路必然惊心动魄。

从国内来看,过去数十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秘诀在于低成本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加快,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企业在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融资、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不断攀升。

从国际环境上来看,美国的围堵,东南亚、墨西哥的步步紧逼,中国制造业也在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艰难境地。

挑战一:知识产权诉讼精准狙击

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技术优势,同时在长时间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专利壁垒和专利保护法律,因此对后来者形成了巨大的障碍。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中微半导体遭受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起诉案。还有轰动一时的华为和思科诉讼案。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类诉讼不胜枚举,即使你完全没有侵犯知识产权,也不得不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挑战二:市场禁入与投资设限

华为无法进入美国已经尽人皆知。美国近期的“精准打击”,大有不灭了华为决不罢休之势。但可能吗?

挑战三:生态的控制封锁

最为典型的就是IT领域的Windows+Intel体系和ARM+安卓/iOS体系,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先发技术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让后来者的自主研发丧失了市场需求,变得无利可图。

除此之外,中国制造升之路上,面临的看得见的战争还有多种形式:高科技产品对华禁售,不合理专利费用和不合理权益,高价设备和原材料销售,还有中国人已经很熟悉了的贸易战关税打压和直接精准制裁。

还有很多,比如商业间谍,高薪挖走核心人才,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是全球遭受此类调查最多的国家)等。

这些围剿手段,可以说每一项都可能置中国企业于死地,也确实有大量中国企业在这中间倒下了。

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在收购中大量消失的民族品牌活力 28、新飞冰箱、小护士;在合资中一蹶不振的自主汽 车品牌;在 IT 生态封锁中消失的方舟芯片;手机品牌里面经营情况不好,却还要向高通缴纳高额专利费的边缘手机品牌,等等。

突出重围,高端化刻不容缓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在荆棘中杀出的一条血路,能有今天的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反围剿过程中,最大的共同经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独立自主,不管合资、收购股权、被制裁、生态封锁、关税、禁售还是其他,独立自主地拥有自己的技术永远都是最好的反击手段。

先有大,而后强。大是强的基础。大而不强,则亟待提升。

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国民,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大而不强”这四个字:中国是全产业链国家,“大而不强”是和在本行业全球最强者进行的比较。

智能手机是个例子,我们说大而不强,是和本行业最强的美国和韩国比较,但是比起其他国家,我们是既大又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在产值和利润上超过我们,我们是世界第3强。

我国的工程机械,有国内网友吐槽不如美国日本欧洲机械,但是至少从收入上看,我国也是世界第4位。

还是那句话,全球发达国家都有24个,我国排世界第4位其实已经不错了,只是我国朝着超级大国在努力,世界第4位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追求。

当下,中国制造的高端化、品牌化,已经刻不容缓。

以鞋类、服装类、箱包类,和床上用品为代表的布类、棉类用品为例。

2017年,虽然我国仍然占据这些品类出口金额的世界头把交椅,但是从数据上来看,不仅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国为首的国家追赶很快,而且还出现了柬埔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土耳其、爱沙尼亚、波兰、立陶宛、埃及等国家。

这说明鞋类、服装、布棉制品这些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大多数国家都能制造,只要成本够低。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对机器的依赖较小,所以他们能在这个领域和中国一争天下。

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地方是,中国已经有安踏、海澜之家、利郎、李宁、雅戈尔等品牌,同时各种原创设计和品牌女装、西服等都正在快速发展。

我们希望早日可以在欧洲的商场里面看到中国的品牌化商品出现。一旦把品牌和设计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对在哪里制造便拥有更大的决定权。

后疫情时代

这3个行业或成财富新风口

赚钱的机会很多,而我们要找的是能站在风口上的。经过大数据分析,未来社会,这三个行业可能会成为新的财富风口。

风口一:人工智能产业急需人才

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中国近600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中有近4万名员工,且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从业人员集中在应用层,而美国主要集中在基础层和技术层。

中国的基础层人才太薄弱,中国的很多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而在人工智能的诞生地美国,基本上大的院校都有人工智能专业和研究方向。以美国卡梅隆大学为例,设有专门的机器人研究所,其中光教授就有100多位。

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2017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布局。

对中国的年轻学生来说,人才的紧缺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好好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搞研发,毕业几年内年薪 30 万以上并不难。

风口二:ICT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中国设计出来的智能旗舰手机,创新力越来越强。

这里面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集成电路产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投入将会在未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集成电路行业研发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带动了从业人员薪资的增长。

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发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量投入,各种资本涌入进行投资。

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了杭州中天微,现在变成了平头哥半导体。以国内2015年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忆芯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开发超大规模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研发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团队成员90%以上拥有硕士学历,主要来自国内名校,或来自国际国内知名芯片和存储公司。

2018年校招的硕士生年薪范围,成都为18.2万~21万元,北京、上海为19.6万~22.5万元,均为12%的公积金。

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拉高了校招薪资水平,华为旗下的海思2018年大量招聘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校招待遇大幅提高,还发了不少SP(Special Offer)。华为海思2018年给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发了不少年薪25万元以上 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

业界从华为出来的人,似乎都有给高薪的传统,例如董事长是华为工程师出身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艾为电子,2018 年校招开出的硕士应届生月薪就在1.8万元以上,高的能到2.2万元。即使只按照2个月年终奖计算,年薪也在25万~30万元了。

实际上,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就是应届生的薪资比入职了两三年的员工薪资还高。集成电路设计专业2018年的校招就是这样,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业的老员工的薪资被今年的校招倒挂。

这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风口三:医疗大健康产业

新冠病毒的肆虐促使全民健康意识大范围觉醒,大健康赛道行业在一季度赚足了国民热度,投资人也纷纷向医疗健康项目抛去橄榄枝。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共发生420起融资事件(包括未透露融资金额的事件54起),融资总额达120.1亿美元(约841亿人民币),融资金额同比增长13%。

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内含“医疗、健康、养老”,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约有336万家。大健康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数量分别为369741家、303071家和281713家。

从注册资本来看,近29%的大健康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500万以上的企业占比则为18.3%。

从成立时间来看,最近5年是大健康企业的井喷时期,八成企业成立于近五年。成立1年至5年的大健康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80万家。其次是成立1年内的大健康企业,数量接近70万家。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6万亿。

医疗健康行业相对专业化、技术化的高门槛也决定了创业者们在跨入这道门时,就要踏踏实实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大健康的创业者而言更是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深入探索,更需要围绕市场动态,灵活思辨,提前布局,在风口来临之时,精准切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行业专耕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更需要与行业同僚并肩前行。

结语

此次战“疫”的胜利,离不开14亿中国人的勠力同心,更让我们看清了中国制造的了不起,小到一只口罩生产,大到一所火神山医院的落成,无一不在彰显祖国的实力。

产业强则国强,历经40余年的高速赶路,“世界工厂”到了必须升级的节点,升级方式和路径牵动世界产业格局,攸关国民福祉。

站在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关口,我们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行业做到心中有数,以获取应对变局的力量。(作者 水木然)

标签: 疫情 经济 风口 医疗大健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