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0-07-27 10:29:10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让人刻骨铭心,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渡过难关备受关注。
继此前国务院出台《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后,7月24日,工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法律法规、公平竞争统计监测、信用制度和精细化监管等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是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基础。”刘哲认为,打破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放松行政管制,才能把市场化竞争秩序落到实处。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有利于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信用制度和统计监测的建立将有效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运用大数据手段对中小企业的运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析和跟踪,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难。在生死存亡面前,需要非常规手段稳定中小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以期望他们支撑“内循环”的建立。在新形势下,需要理顺基础性制度,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让中小企业‘续命’的关键是提供对症的融资支持,助力复工复产。”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疫情期间,虽然国家出台各种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举措,但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可以用“政策落地需时间、金融机构不敢贷、企业生存撑不住”来形容。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近日一项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只有10%的企业表示自有资金能支撑半年以上。
“资金紧张并非疫情期间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濒临透支与生产恢复的未知造成的惧贷现象,以及线上全流程信贷系统的缺位,是此次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遭到阻滞的最大原因。”叶望春对记者分析称,正是由于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桥梁”断裂,使得资金无法融通。
刘向东也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根本原因在于针对中小企业的供给不足,特别是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不充足。因此,需要制度建设彻底解决信用融资问题,改变现有的融资渠道不畅问题。
刘哲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而是针对市场化利率改革、放松金融价格管制、优化金融监管等方面推进改革,建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疾”进行了系统安排:在融资促进方面,要优化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健全多层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小微企业金融差异化监管激励机制、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在财税支持方面,要健全精准有效的财政支持制度、建立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长效机制;强化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机制。(记者 周子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