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敦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首演亮相

快讯 来源:华夏时报 2023-06-19 09:43:39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 文梅 敦煌报道


【资料图】

莫高窟内,千年壁画眼眸低垂,无声静坐;舞台中央,青年舞者身体腾空,每一缕筋肉都随着音乐跳腾——6月18日晚,恢宏的音乐响彻敦煌大剧院,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驻场演出首演正式亮相。

《千手千眼》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音乐舞蹈诗《我的梦》为蓝本、融合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元素创编而成。剧目依托敦煌莫高窟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由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39名听障舞者和11名视障乐手、歌手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形式创新演绎了“妙善救父”的民间故事。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我叫妙善,家住在敦煌,先祖自汉代便从中原迁徙到此……”白色的光束追随着舞台上的妙善,她向观众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故事中的妙善家是敦煌大族,自祖辈起就迁居大漠边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却被一种怪病打破,邻舍间这怪病肆虐,妙善的父亲也未能幸免。眼看父亲和乡亲痛苦不堪,妙善祈愿观音降恩泽解救家父及乡亲之难。为救父免于病痛之苦,妙善经历坎坷磨难,以大勇气、大毅力、大智慧寻得月牙之泉‘鱼星’仙草、孔雀神鸟之七彩翎毛,并用自己的双手双眼之“六根”换得千手千眼观音法相,终使父亲及众乡亲痊愈。

绚丽的音乐,瑰丽的色流。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舞台上,舞蹈演员们手臂时而柔如绸缎,时而折出棱角;灵活的腰胯时而向上推出,线条硬朗,时而向后下落,动作柔和……

剧毕,幕落。观众席上,除了雷鸣般的掌声,还有专门为听障演员们舞动的双手。舞台上的汪伊美是满脸藏不住的喜悦。

汪伊美是妙善的扮演者,“这是我第一次表演戏剧,比跳舞难多了。”一直用舞蹈表演的她,要通过戏剧的方式把妙善的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充满挑战。为了完成重任,汪伊美极力把自己融入人物,每天在排练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自己的口型、表情、肢体等。

戏剧的挑战之外,汪伊美还担任本次剧目最后《千手观音》的领舞。18年前,《千手观音》点燃了她的舞蹈梦,如今作为整支舞的灵魂,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细微神态变化都会影响舞蹈整体效果。直到上台前,《华夏时报》记者还在化妆间外的走廊上看到她双手合十,跟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训练神态。

演出开始前,汪伊美(左)跟随邰丽华(右)训练神态。

心存善爱,残缺也将成就完美。看着成长中的青年舞者们,邰丽华衷心希望特殊艺术的“种子”在西北这片热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全国人民熏陶艺术的一方绿荫,成为更多特殊孩子“梦开始的地方”,助力早日实现物我无间,残健同心,圆融无碍,大爱无疆的理想世界。

特殊艺术演绎千年敦煌文化

一个故事,从千年丝路传来,融入中华文化一脉;一曲大爱,蕴于中华文明胸怀,回响文化自信自强。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交汇的中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如今,《千手观音》回到敦煌,不仅仅是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更是一种传承和发展。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次《千手千眼》的首演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敦煌莫文化的历史故事与残疾人精神完美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时代精神,生动展现敦煌艺术之美,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传递残疾人的精神力量,是特殊艺术与敦煌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新探索,亦是残疾人文化和敦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尝试。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驻演敦煌,将更好地展现敦煌文化之美,传承丝路精神,促进特殊艺术创新,用文艺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赋予敦煌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传递新时代文化强音,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记者了解到,《千手千眼》从6月18日起在敦煌大剧院连演百场,在敦煌的驻场演出结束后,还将于11月赴台湾、北京等地开启巡回演出模式。驻场演出由文旅部艺术司、中国残联宣文部、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残联、中共敦煌市委、敦煌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物流集团赞助,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敦煌市残疾人联合会、敦煌文博投资有限公司主办。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