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河南故事

快讯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3-08-16 09:09:34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实习生 甄晋青

2023年河南省高考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在陆续派发中,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接到通知书时的喜悦场面。于国而言,教育是未来大计;于家而言,教育则更多的是一份希冀。

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隋唐科举制创立后,接受教育更是平民为官最重要的途径。中原大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和教育有关的建筑、文物,其中碑刻也是重要的一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学之先声——辟雍碑

何为辟雍呢?《礼记·王制》论周代学制,明确提出辟雍为天子大学。所谓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最初的造字含义便解释为集鸟兽、似玉璧、有水环绕的水中高地一体的园林建筑。《白虎通义》中则将辟雍外圆内方的形制引申为借鉴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哲学,建筑外围有活水环绕,象征教化流行,俯视辟雍外形整体似玉璧,则象征着王道教化的圆满。

那么天子为什么立辟雍碑呢?《白虎通义》给出了答案:“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也。雍之为言壅也,壅天下之残贼,故谓之辟雍也。”辟雍属于古代王室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辟雍为贵族学校,而随着教育的平民化,后世辟雍则逐渐发展成为中央官学的一部分。它既作为教育的名称又属于教育的场所,一直到清代都有皇帝“临雍讲学”的记载。

《辟雍碑》,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义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1931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东大郊村西晋太学遗址中,后立于村内。西晋咸宁四年十二月二日刻。碑首碑身以整石凿成,通高3.22米,宽1.1米,厚0.3米。碑座呈长方形,高0.46米,宽 1. 84 米,宽 0. 93 米。底面线刻有孔子及其弟子颜渊等8个人物画像。碑首呈半圆形,延续了汉魏时期螭首碑的形式,由六条蟠龙伏绕,龙首伸向两侧。

西晋时期,历经汉魏以来战乱,天下重归一统。统治者急于在文化正统性上取得认同,因此对于教育空前重视。碑文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设立学官,重振太学,在不到4年间就3次亲临辟雍,巡视讲演,考察生员的“德行”、“通艺”并分等赏赐太学生员。从碑文中所记“廓开太学,广延群生……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可以看到西晋初年太学的盛况,歌颂了西晋统治者对于教育文化的重视。碑阴刻述,有太常散骑等行政学官和博士、助教等教职员四百余人的郡籍和姓名。为考察西晋官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宋代的学生守则——大观圣作之碑

宋代的政治生态中有优容士大夫的传统,学校教育也在宋朝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宋代名儒基本由当时的书院走出,在他们腾达后又反哺地方,比如范仲淹曾在苏州设立义学,为族人提供免费教育。钱穆先生论及宋学精神,曾将其概括为两端:“一曰创通经义,二曰革新政令。”不论是庆历新政抑或是王安石变法都有重视学校教育的内容,王安石更是直言朝廷上无真正的人才,将提拔人才放在首要地位。可以说,宋朝的政治和学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大观圣作之碑》又称“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由宋徽宗撰并书,李时雍摹写,蔡京题额,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曾昭立此碑于天下学校。清代王昶《金石萃编》记载:“此碑今存者山左(今山东)较多,河南次之。”宋时在全国各地立碑多块,但能保存至今完好的已经寥寥无几,或碑体断裂,或文字缺损太多,漫漶不清。河南现存状态良好的两块大观圣作碑,一通在新乡文庙,一通则在偃师,都入选了国家文物局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其中《新乡文庙大观圣作之碑》更是被公认为保存状态最好的一通。

那么何为“八行八刑”呢,碑文记载:“凡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这便是所谓孝、悌、忠、和、睦、姻、任、恤八行,违反八行而犯罪的则为八刑。士人犯八刑,州、县长官登记于籍,转报学校,士人入学,按籍审查。如犯不忠、不孝、不悌、不和,终身不得入学;犯不睦,十年不得入学;犯不姻,八年;不任,五年;不恤,三年。能改过自新,不再犯罪,审察属实,亦能重新入学。

此时,和“八行八刑”所配立的学校制度即为三舍法。崇宁三年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并罢。”三舍法分太学和州学为外舍、内舍、上舍三部分,依照学生程度分别编入三舍,八行皆备者,由州府长官担保,随时可贡入太学,免试入太学上舍,再经太学官员核实,上报朝廷,立即授官。不全备八行者,视所具备之品行,分别入州学的上、中、下三舍。这样就将科举考试和学校制度完全结合在一起。这种重德大于重才的选拔方式,注定无法选出真正的干吏,虽然曾一度取代科举制,但在北宋宣和三年便彻底废止了。尽管效果并不理想,或许也不失为一次直接连接学校和政治的有益尝试。

金榜题名时——女真进士题名记碑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进士及第作为所谓古代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自然考取难度非常大,甚至有所谓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因此中进士后会有一些庆祝活动,进士题名便是其中之一。进士题名的活动始于唐朝,此时仅是士子的兴趣之作,形制不一,规格不定。宋朝时题名制度逐渐从私人行为发展为官方刻立,并形成了固定的体例。金朝虽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却将汉人的政治文化继承了下来,进士题名的传统也由此得以延续。

《女真进士题名记碑》于1809 年在开封发现,碑高1.90米、宽0.6.米、厚0.22米。它是金哀宗正大元年在开封官立学府汴学所立,以女真大字书写,又名“宴台金源国书碑”。碑文记述了当时科举的制度内容和进士的籍贯。石碑下半部分文字剥落残蚀严重,上半部分保存状态相对较好。值得一提的是,女真文石刻在全国并不多见,一共仅存十几通,该碑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金代女真文进士题名碑。

为维护统治,金朝时期教育考试实行双轨制,即女真和汉人分科考试的制度。具体来说南选试经义,北选试词赋。大定十三年金世宗仿照科举创女真进士科,以策论考试,答题也需要用女真文。该碑便记载了金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及女真人和汉人分科考试的制度,且其中所记录有名的进士全是女真族人,从这一点来看与史书所记载的金代分科考试制度是一致的,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同时碑文中刻有进士的籍贯,这对证明金朝政治统治的实际控制区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站在石碑前,与古代中国教育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那些繁星满天的文化盛世也犹在眼前。恍惚间,仿佛看不清碑文中倒映的究竟是繁盛的过去,还是璀璨的未来。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